今天给各位分享香港回归10周年的知识 ,其中也会对香港回归纪念钞价格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香港回归10周年庆典筹备办公室宣告成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日前宣布 ,特区政府于4月1日起,正式开始回归10周年的各项庆典活动。香港特区政府将与社会各界联手举办460项活动,让全民参与、共庆回归。庆祝活动将持续半年 ,直至10月1日国庆节 。
今年的庆回归活动有6大主题:回归庆典活动、大型展览及会议 、新基建项目展示、文化活动、体育活动 、社区及地区活动。香港特区驻海外和内地的机构也将同步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除了回归庆典,香港还将举办万人青年音乐会,万人砌国旗 ,以及安排国际级足球劲旅来港献技 。
目前,香港各个区的庆典活动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其中荃湾区将举办焰火表演及花车巡游;大埔区计划举行“大埔万家共庆回归10载情——海陆空缤纷嘉年华” ,“奔向回归10周年子夜长跑 ”活动;西贡区的重头节目将是“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龙舟竞赛”,届时将邀请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精英队伍参赛。
1、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十周年,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于6月25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联合主办“盛世华章光影传颂———香港回归十载电影界大型晚会”。晚会主持人由倪萍和曾志伟担任 ,近百位来自内地和香港的一线电影导演和明星将登台表演并回顾十年回归两地电影合作的心路历程 。这场晚会计划于7月1日晚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
2 、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香港旅游发展局将于六月三十日至八月三十一日举行“二零零七香港购物节”,邀请了多个界别合作,为旅客提出多种优惠 ,鼓励他们消费。
3、“幻彩咏香江 ”多媒体灯光音乐汇演除了会在七月一日至八日加插烟火效果,以庆祝回归十周年之外,由七月十四日至八月底的每个星期六 ,“幻彩咏香江”会配合购物节而加插烟火 。旅发局亦会透多个资讯渠道,推介庆祝回归十周年的盛事。
4、七月一日十周年纪念日当日的庆典仪式包括升旗仪式 、盛大的烟花汇演以及别具一格的文艺晚会等。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亲率的高规格中央代表团抵港的时间将在6月28日至30日间,届时将出席多个回归庆典 ,包括7月1日早上举行的第三届行政长官的宣誓仪式,其中当日的“重头戏”,将是驻港部队的大型汇演 。筹委会现正邀请驻港部队的空降部队于7.1当日 ,表演“定点跳伞 ”项目。中央代表团更会为西部通道的落成通车主持剪彩仪式。
5、为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中国文联和香港文汇报将于今年七月共同主办“中华情——全球华人书画世纪大联展”。为了使书法家们更加真切具体地了解香港的发展,表现香港与内地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以及文化联系 ,中国书法家协会日前组织部分著名书家赴香港进行采风活动,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
6、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广东省委宣传部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和南方传媒集团广告等单位联合举办《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广东摄影家镜头中的香港”摄影大赛、展览》活动。
7 、西安将于5月19日至20日在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举办“2007•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西安大型音乐演唱会 ”。主题初步定为“古城梦、香港情” 。这是唐大明宫遗址继“盛典西安”后迎来的又一次大型国际化演出活动。
8、应香港西贡区议会的邀请,由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支持主办的魅力校园庆香港回归十周年大型献礼展演 ,目前进入积极筹备阶段,这是继去年组织庆香港回归九周年活动以来的又一次赴港展演。2006年的赴港献礼活动,开创了绘画与歌舞相结合的崭新模式 ,以“魅力中华 ”百米长卷的现场绘画拉开序幕,以“和谐盛世”歌舞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 。献礼活动中,两地青少年展 、演互动;画、舞相宜。充分展示了两地学子的爱国爱港之情和活力四射的艺术才华。光明日报、大公报 、文汇报等香港和内地众多电视与报纸媒体对本次活动争相报道 ,形成了一时间的热门话题 。据组委会透露:今年的赴港献礼场地设在西贡区议会的将军澳体育馆,活动的规模更加庞大,阵容更加雄壮 ,节目更加精彩,气氛更加炫亮...
让我们一起期待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
1、香港是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的,到2047年七月一日是香港回归祖国50年。
2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
3、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4、1860年10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
5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 ,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 ,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 。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设立屯门军镇,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 。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 ,该区因而得名。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 ,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复采官珠,但受到士绅反对,不久又再次停办 。明清两朝采珠事业时禁时驰,但仍不能回复至五代十国时的昌盛。
1970年代初期 ,由于新界土地契约的问题,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虑香港前途的问题。英国政府曾经多次要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延续新界的租约,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拒绝 。不过在1970年代末 ,“香港前途问题”已成为中英两国正式议题,但谁先提出转移香港政权,外界一直众说纷纭;但不论谁先提出 ,香港前途问题为中英两国,揭开了近20年争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来的经济起飞,归功于中国的开放改革。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11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战略决策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个决策既改变了新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也给香港经济发展的良机 ,让香港发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人角色,从而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 。
主条目: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灾,和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在1980年代初,英国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权 ”及“治权”,前者归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英国仍保留治权。不少香港传统上流社会的政治及商界精英,开始时亦支持有关建议。传统的英资公司,如汇丰银行、怡和洋行 ,亦曾参与游说工作。期间,1981年由当时的商界年青领袖李鹏飞率领当时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组成“年青才俊团”前往北京交流,并得到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接见 。当他们向邓小平提出有关建议时 ,被邓小平严辞指责,这种强烈反对及绝不让步的态度,令游说工作失败。1982年9月22日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乘福克兰群岛战争大胜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继续“以主权换治权”作为方针,企图延续对香港的管治 ,但结果与之前“年青才俊团 ”一样,但中国稍微让步让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这亦成了中英两国谈判时的唯一方针,亦因中方对收回香港立场强硬 ,其间香港的楼价 、股市及港元汇价大幅度波动,更于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 ,港元兑美元由1982年约6港元兑1美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宣布联系汇率制度[7],港元再与美元挂勾 ,汇率定为7.8港元兑1美元 。此后稳定下来,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而作为英资首席财团—怡和 ,于1984年3月28日宣布迁册百慕大,这举动被政经界人士视为英国资金撤走的先兆及对中国收回香港的举动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简称《中英联合声明》。根据这份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而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在上述协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会依照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 ,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产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实行,并保证香港除外交及国防外,各方面都拥有高度自治。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主条目: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过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结束 ,香港正式结束英国的殖民管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董建华为首任行政长官。然而 ,就在3个月后,东南亚及日、韩、台货币受外来冲击 。香港亦不能幸免于难,地产产值大幅下跌 、失业率由2%升至6%、经济增长率亦由正变负、恒生指数由1997年8月所创的16820点历史新高 ,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点 、银行同业拆息由被狙击前的数厘升至数十厘,当中隔夜利率更于1997年10月23日高见300厘。1998年8月中,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会同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邝其志宣布动用外汇基金入市 ,试图扭转一年多恒生指数跌势,最后动用了1180亿港元成功击退以量子基金为首的炒家。随著1999年因当年因香港政府于1998年入市购入的“官股 ”而衍生出来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国的科网热吹至,香港股票市场再一次进入疯狂状态 。恒生指数亦约12000点,上升至18300点历史新高 ,失业率由6%下降至4.5%,经济增长率上升10%,但随著美国的科网热减退 ,香港的科网泡沫亦随即破灭,及后于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继87股灾停市四天后 ,宣布停巿一天。香港无可避免持续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国转口港的优势受到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挑战,而且面对经济转型和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令制造业北移,失业 、通缩问题随之而来。政府连串政策失误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关形象,令政府处于弱势 ,社会不满气氛与日俱增,这股衰退潮一直持续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 ,还望关注本站哦!
发表评论